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属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心理原因(发现孩子有网络成瘾倾向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dmin2022-09-12文章118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

网瘾孩子怎么了?父母和社会习惯从成年人的角度判断猜测,却很少听“网瘾少年”的真实想法。

近日,记者采访了近10名有相关情况的青少年,半数以上表示,所谓的“网瘾”是他们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

早在2005年,本报就报道过一些孩子被父母强行带进网吧。报告引用了当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不良的家庭关系模式已经成为青少年“网瘾”的重要导火索。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夹击”下,学习压力过大、寻求精神解脱的孩子被“逼”进网吧,通过网络借酒消愁。

网瘾心魔难破,家长该如何面对,做到这3点很重要

从被“逼”进网吧,到被“逼”靠近手机。10多年过去了,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互联网,也让互联网对孩子更有吸引力。沉迷网络的孩子不需要走进网吧,拿着手机就能立刻进入“沉迷”状态。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卢琳指出,一半的孩子在严重依赖网络的背后,存在与父母的关系、学习、注意力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问题。据统计,全世界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生率为6%,中国略高,接近10%。

——题词

-

夺过手机,啪的一声,摔坏了,丢了手机的肖旭一怒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今年春节前,父亲看到正在读高二的肖旭在用手机玩游戏。而且他发现自己早恋了,就生气了,和儿子起了冲突。

肖旭和他父母的关系也破裂了。他选择离家出走,白天打零工,晚上去网吧,偶尔回家。他的父母发现他越多,他受的教育越多,肖旭就越反感。“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烦他们,他们说什么我都不听。”

聊了很久,肖旭对记者很有信心,才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曾经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广州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南昌。作为家里的长孙,爷爷对他宠爱有加,把三分之一的退休金都花在他身上。

直到小学二年级,他的父母才回来照顾他。徐告诉记者,父母突然回家,让他很难受。一方面,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成长,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成绩。成绩不好就打骂。粗暴的教育方式让他无法接受。

在小学和初中,肖旭能够妥协,但在高中,他无法真正认同父母的想法,亲子关系破裂。

“我没有网瘾,就是自制力差,不愿意面对父母。”肖旭解释道。

记者发现,这群少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孩子被父母认定有“网瘾”,但他们否认;其次,社会瞬息万变,孩子成长迅速,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一旦双方关系恶化,孩子选择逃离家庭,最“方便”的渠道和手段就是沉迷网络。

曾经是留守儿童:只有当主播才能找到朋友

瘦熊的眼里流露出忧郁。虽然不到14岁,但说起话来像个大人,冷漠中带着一丝江湖味。他说他的父母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几年前,他过生日,父亲从外地回来,一家三口聚在一起,把生日蛋糕吃完了。他父亲和他母亲离婚了。

他“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了童年”。小学课程简单,他成绩不错。到了五六年级,他不再理会父母的争吵,拿起手机打游戏,选择与世隔绝。到了初中,他的成绩从班里的前几名掉到了倒数,像对生活的信心一样,一落千丈。

在父母眼里,他是典型的“网瘾少年”。他放学回来后,写完作业,睡觉,一两点起床玩手机,玩到三四点,再回去睡觉。

耳鸣、眩晕、精神萎靡……长期透支健康,身体亮起红灯。小熊也知道这样不合适,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理由——赚钱。

“玩游戏直播赚钱,我想尽快独立。我没有网瘾。”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月下来,一般有几百元,一千多元的收入。

其实小熊父母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他父亲是公职人员,母亲有工作。他平时和奶奶住在一起,日常开销不需要他操心。他为什么这么渴望钱?

“赚钱就是借钱给朋友。”小雄说,父母离婚后,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差,随时会打骂他。在家里,他没有人可以交谈。用他自己的话说,“找不到知音”。说到这里,他止不住抽泣,然后泪流满面。

“这个社会很现实!自从我学习成绩不好后,学校里的朋友就少了。”他说,虽然他知道钱买不到朋友,但一旦不给钱,新朋友就会散去,友谊也不会长久。但他也很看重这种暂时拥有朋友的感觉。

比起上学,游戏主播这个角色更吸引他,有上百人听他讲解,有人给他刷礼物,有人关注,有人夸他。虚拟的场景让他感到安全和温暖。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对读书不感兴趣,给自己的出路就是从事主播行业。他说,“做主播减轻了我的压力,可以放松聊天,还可以赚钱,得到满足。”

父母态度好转了,还能好好学习吗?面对这个问题,小熊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去。”

外人会误以为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会很幼稚。事实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其中一部分孩子和小熊一样,非常敏感和体贴,甚至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归根结底,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让他们长期缺乏爱。

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微妙的情绪问题

帅气的胡宁宁话不多,喜欢笑。他是西南某著名大学的大学生。在父母眼里,他有典型的“网瘾”症状。他说他大一缺课。之后他就看不懂课程了,就在宿舍打游戏看动画片。

在深入交流中,他透露了自己的秘密信息——他是同性恋。遇到的“网瘾问题”也源于大学时一次失败的同性交友。

“我在青春期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同性。当时我特别害怕。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所以一直压抑着自己。”胡宁宁说,初中学习节奏紧张,没多想。

到了大学,胡宁宁加入了基友群,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大三的学长,开始约会。后来,他们租了房子,住在一起。“经常发脾气,在一起半年,经常吵架,最后分手了。”

他谈过这段感情,过了一年多,没有走出来,等待救赎,考虑过自杀。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好打游戏来逃避感情失败。

沉迷游戏,不上课,老师也试过劝,但没成功,只好打电话给家长。后来,他选择休学一年。

“我和父母关系特别差,经常有矛盾。”胡宁宁说,他白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游戏的时候,最受不了的就是父母的唠叨。

他觉得父母有功利的一面。以前他只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他不用碰家务,也不允许和成绩差的同学交往。只要他专心学习,一切都会好的。

面对功利的溺爱,他也会以优异的成绩取悦父母。无形中,他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是生活能力低下和脆弱的情感问题。与其说他感情上的失败,不如说他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

在这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母建立了一个温室来照顾他,但作为回报,他恨他的父母。

缺少父爱的孩子:对异性的追求感到好奇

来自浙江的15岁女孩罗晓说,“如果你不化妆,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她个子高,看上去十七八岁。她5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从那以后,她就和奶奶住在一起。在家人眼里,她是个不守规矩的孩子。

她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化妆,玩直播,录小视频,和朋友互动,喝奶茶,逛街,在KTV唱歌。她受不了的是上学,太无聊了。

有一次,我妈着急,把她锁在家里,命令她不要出门。罗晓忍不住从窗户爬下了四楼。“坏女孩”是以前别人给她贴的标签。

社会上很多男生追求罗晓,她说“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她选择爱情的标准很简单。她喜欢会照顾人的男生,而且一定要帅。

13岁时,罗晓第一次和一个男孩发生了性关系。数了一下,已经有20个左右的男生约会过,从两个月到一两天不等。说到这里,她的表情没有表现出任何羞涩。

和我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母亲找到一群朋友,拦住罗晓,拖着她离开。未经罗晓同意,她母亲哭着求她“不要在外面鬼混”。坐在车上,罗晓的情绪也崩溃了,对着开车的朋友大喊:“别管她,打她!”

认识罗晓的母亲并不容易。然而,父母离婚后,父亲再婚,根本不理她。她妈妈生意忙,见面机会少,每天给她100元零花钱。她一直没有机会和父母说话,也没有感受到温暖。

在内心深处,她不同意母亲的管教。比如她妈妈不让她跷二郎腿,但她自己做不到。罗晓还试图质疑母亲给他的答案:“大人可以,小孩不可以。”

但是罗晓不同意:“她不能做她要求我做的事。她凭什么要我做?”

沉迷网络的女生几乎都有相同的人生经历——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她们缺乏父爱,带着好奇心与男生接触。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模糊的,他们模仿成人的方式去寻求异性的关爱。

(文中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心理所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而非冒险与青少年网游成瘾有关 北京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