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李敖有意出钱,为胡适在北大立雕像,为何北大却选择退回捐款?

admin2022-09-13文章149

“先把钱留着,什么时候想再站起来?”李敖跟北大打了很久交道后,也只能留下这么一句干巴巴的话。

北大对此保持沉默,既不说不,也不说不,只是等待讨论通过,继续无视李敖的要求。

李敖最终没有拿回自己出资的35万元。就好像钱在北大手里一天,胡十力的雕像还有希望。


好像不太符合李敖的性格。这个脾气火爆的作家从来没有这么沮丧过,但他还是“忍了”。

李敖的照片

2005年9月21日,李敖从台湾省到北京大学演讲。作为一个放荡不羁的“偏才”,他一生写了100部作品,其中96部被禁止出版。

这样的人如何步入国内顶尖大学?另外这个演讲一次两个。

原来当时两岸关系紧张,维护国家统一的台湾省作家寥寥无几。作为独立人士,李敖受邀做两岸交流。

谁知,在这两次演讲中,最了不起的不是他谈两岸,也不是他的创作生涯,而是他把35万雕塑费捐给了胡适。

李敖的照片

“今天我做了一个模型给大家看看。我捐了35万元在北大立了一座胡适先生的铜像。”演讲结束后,李敖郑重放下一句话。

此话一出,在场师生一片哗然。在2005年,35万元是一大笔钱,而这么多钱仅仅是为了胡十力的雕像,这是令人震惊的。

与四十多岁的李敖胡适相比,他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李敖究竟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胡适?

“当时胡适在我最穷的时候给了我1000块钱。今天,我要以一千五百倍来报答这份恩情。”李敖在他的第一次“感恩之旅”演讲中这样说。

原来,早在李敖还是穷学生的时候,胡适就帮助过他,所以结缘了。就连李敖成功发表的几部作品,也离不开胡适。

李敖青年时代的照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敖举家赴京,父亲李失业,家庭陷入困境。

此时,李想起了他在北大的老师胡适。于是我给他写信,但当时胡先生没有见他,也没有帮他。

丁一虽然也是北大国学系的学生,但是在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他是那么的平庸,所以胡适根本不记得他。

但从李敖出生开始,他就在幼小的心灵中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视他为生命的希望。

所以李敖识字之后,就去读胡适。他一生批判了无数人,甚至用文学来泄愤,但他从来没有批判过胡适,写了许多赞美他的文章。

李敖的照片

1952年,17岁的李敖在台中车站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当时他的学习受阻,胡适是他最后的希望。

只是这封信还在石沉大海。李敖此时明白,每天给胡适写信的人会不计其数,所以这条写信的路是走不通的!站高点,让胡适看看你!

平庸的父亲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儿子。李敖与胡适无旧谊,只有一篇文章引起胡适的注意。

一九五七年三月,台湾省的《自由中国》发表李敖的高中评论,摘自《读胡存》。

胡存甚至不记得胡适本人,但正因为李敖坚持读胡适的每一本书,他才在所有的评论中脱颖而出。

1958年,胡适让李敖跟父母谈钱的事。他看着年纪还小的李敖,没有丝毫的轻视和怠慢,没有把他当孩子看待,而是恭恭敬敬地称他为“李老师”。

“李先生!我自己都忘了,你能找到所有丢失的书!你比我在胡适之更了解胡适之!”

胡适的照片

之后,胡适之给他写了三封信,在李敖穷困潦倒的时候,给了他1000元新台币。

“这是一张一千元的支票,可以兑换成现金以备急用。不要拒绝,就像你送了我很多很难得到的书,我从不拒绝。”

那时候1000元台币真的是一大笔钱,连胡适这样的人都倾囊相助。

所以两人相差40岁。有了这样一段被遗忘的友谊,他们成了知心朋友。李敖后来的研究是沿着胡适的思路进行的。

这一切在《感恩之旅》的演讲中都有提及,甚至他还介绍了自己为胡适写的《胡适传》。

胡适逝世两周年的半夜,李敖没有睡觉。他突然想起1978年的愿望,为胡适写了一部传记,让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胡适的照片

他写了胡适,很多书都没能出版,但还是不能落笔。一个作家自己出书都出不来,却坚持写了十年,让观众大为感动。

滴水之恩会得到泉水的回报。这种善良和仁慈应该在北大的心里,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典范。

然而北大并没有欣然接受这一举动,而是很沉默。

理论上,胡适早就应该有雕塑了。他不仅是民国文学大师,也是一位传奇的北大校长。他在风雨飘摇的时期支持北大。

那么为什么这么符合逻辑的东西很久都不被允许,这座雕像至今也没有竖立起来呢?

胡适在北京大学演讲的照片

原因可以从北大的拒绝中找出来:“北大的雕像有两个条件。雕塑应该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方向,捐赠者和接受者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李敖没有捐款给胡适建雕塑,因为不符合这两个要求。

李敖曾经说过,“中国已经完全西化了。中国的现代生活不都是西方的吗?”

这句话是李敖在北大演讲时,现场回答一个问题时说的。这个想法不是李敖自己的,而是从他的偶像胡适那里继承来的。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如今这句话被用来讽刺“众所周知”的崇洋媚外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胡适之。

鲁迅形象地称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胡适和江冬秀的照片

胡适虽然是新文学的斗士,但他不是新中国的斗士,就是带了一批早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跟西方列强跪下了。

胡适从小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大家族的文化底蕴和封建残余深深影响了胡适。如果不是留学,他的思想不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一个象牙塔里的孩子突然接触到如此开放、自由、强大的文化,自然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觉醒,一种是抛弃。

胡适留学归来,并没有像鲁迅那样试图唤醒国人,而是不分精华与糟粕,对所有的人进行批判。

胡适的照片

为了抛弃中国文化,胡适甚至主张以英语为官方语言。这种疯狂的“改良”让很多爱国学者对他敬而远之。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时代百家争鸣,奇奇怪怪是常态。

但胡适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他用这样的学说进入了教育行业。

胡适的照片

胡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精神,从来不提歪理邪说,把西方打造成一个完全正确的乌托邦。

“中国百事不如人”是胡适自己说写的。

这甚至引起了当时对西方的全盘肯定和对国家的全盘否定的浪潮,本土文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而且,胡适是一个方向正确的对手。陈独秀因宣传共产主义被捕时,蔡元培、李大钊等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只有胡适“叛逃”,写了一篇《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成为现代人攻击他的“铁证”。

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胡适作为一个官员无法预测,但他的想法确实伤害了正道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现世的批判。

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照片

文化和思想的毁灭可以说是时代的局限,但对于外来侵略,胡适竟然在日记中写道:“宁亡国,不主张抗日”。

胡适把对文化的否定变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否定,还加上了“另一个方向”,这在现在看来是绝对错误的。

九一八后,胡适劝老蒋暂时放弃东北,与日本侵略者和平相处,专心“统一”。

这一决定导致了中国东北长达50多年的殖民化,践踏了民族自尊心,破坏了国家的完整,也使得战后国共两党更加难以并肩作战。

胡适在北京大学的照片

1937年,日本开始向内侵中国土地,蒋介石已决定暂停内战,但胡适“逆流而上”,主张投降。

如果这样的想法由一个无名之辈说出,必然不会激起什么波澜,但胡适却摆出无数理由为自己辩护,鼓励他的铁粉追随者效仿。

再华丽的词藻也掩盖不了胡适的错误。1949年1月26日,胡适被电台报道为“战犯”。

胡适与蒋介石

解放战争后,胡适跟随国民党到了台湾,彻底摆平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方向,后来引起了群众的非议。

曾经的文豪变成了今天的走狗,胡适的文学成就不可磨灭,但他的品德和品格也是后人评价他的依据。

时至今日,仍有人捧着他,称他为大神,但也有人恨得咬牙切齿,骂他“汉奸”“卖国贼”!

正因如此,胡适最终的身份是犯了罪的犯人,自然不符合北大的第一个条件:“雕塑要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方向。”

如果竖立一座雕塑,各国都报道过的“战犯”包含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走向?人们该如何向这位有道德污点的伟人致敬?

北京大学的照片

除了第一个条件,不满足第二个条件:“供体和受体具有特殊地位。”

首先是捐赠者——李敖。李敖坐过两次牢,一次是资助坏分子,一次是侵占他人财产。

虽然他的子女曾透露,他的父亲渴望看到两岸和平统一。

但他还是一个有前科的人,李敖在侵占别人财产的情况下更加无耻。

李敖的朋友把他的财产交给他保管,他不想李敖据为己有。他不得不将李敖告上法庭,最终追回。

作为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捐赠人,真的很难出现在北大的捐赠名单上,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和舆论。

李敖的照片

其次是胡适,他有北大校长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但他的观点和政治立场都代表了错误的导向,这个“特殊”不是“特殊”。

新中国成立后,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台湾省。这绝对是他做过的最糟糕的决定。也许他想坚持到底,但他无疑选择了人民的对立面。

中国建国初期,很需要胡适这样的人才,但他没有及时迷失,在政治选择上过于幼稚。

这是北大不能为他竖立一座雕塑的最根本原因。于是,北大两名学生呼吁竖立胡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但都被北大婉拒。

北京大学的照片

毛泽东曾经说过,“在21世纪,恢复胡适的名誉”

可见胡适在启蒙人们思想方面是有建树的。而且他的很多想法和观点都因为他的政治决策而被过度批判。

比如“多研究问题,少谈社会主义”,实际上没有对共产主义的嘲讽,而是对人民的劝诫。

“因为无知,很容易被几个抽象的名词骗得赴汤蹈火,牵着牛到马,鱼到肉。”

从道理上讲,对老百姓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最后被打死了。

有多少上访学生被乱棍打死,被弹射致死?这些鲜活生命的逝去,不是胡适心中的痛。

中间为胡适,北大校庆照片。

胡适所做的,其实只是一句话:“我听不到远处的哭声,但我现在听到了哭声。”

胡适认为,学生只需要读书,不需要管国政。这不利于发展,但也不能否认。这就是人活着的原因。

我们可以赞美牺牲,但不能提倡牺牲。对于这一点,胡适可以说是有理有据。

“所有的教义,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学习。但是,只能算是一些假设的(有待证明的)意见,而不是自然的信条。”

胡适写的这段话,不应该是他“叛国”的“证据”,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道理,一个对抗极端主义的武器。

胡适在北京大学

肯尼迪说过,“一个民族不仅通过它出生了什么样的人来展示自己,还通过它尊重和记住什么样的人来展示自己。”

亦正亦邪的胡适,恰恰是给我们的题目。他对胡适的态度显示了我们思想的深度,也显示了我们对多元主义的包容。

所以现在讨论的不是北大要不要为胡适立一座雕塑,而是我们应该把胡适放在自己心里的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