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幸福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为什么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admin2022-09-13文章110
第2007回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不幸家庭各种悲剧

本文发布于微信官方账号:我真的很幸运能过上大日子,欢迎关注。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的开头写下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的心,安慰了自己和他人,尽管他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2007回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不幸家庭各种悲剧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少有人花时间去思考。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衡量任何事物,想当然地认为金句也是可以衡量的。

找资料,发现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尤其是福利经济学家)其实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真的找到了可度量的公式。粗略地说,幸福是自我、核心家庭(更学术的名称是新生家庭)和家庭起源的函数:

别急着反驳,那些关注经济能力、物质基础、文化学历、情商或者三观之类的文章我们也看过,怎么说呢,都属于隔靴搔痒类型,社会学和经济学则是直接挠到痒处。与经济和物质相关的部分是客观幸福衡量的范畴,是福利,满足条件后有边际递减效应;主观幸福感属于动机,生活状态越接近预期,动机越高

比如你一定见过或听过那些文化差异大但家庭幸福的人,那些经济没那么好但生活幸福的人,那些不太讨人喜欢但家庭和睦的人...似乎都与那些文章的描述不符,因为那些文章更多的是描述现象,而不是分析原因。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

幸福没有定义,只有定义,而且各不相同。这里有一种相对更多的认同:

幸福是人们对理想生活满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标准。自己快乐与否,不是别人评判的;反过来,你也无法判断别人幸福与否。

在福利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即幸福方程:幸福=效用/欲望,即幸福的效用观。

但自提出以来,效用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诉求的经验观,到“福利最大化”的决策观,逐渐有了更丰富的观点。

每个人都同意,但不像那些一起贫穷的人所知道的那样,因为基本的客观条件,如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必须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感到幸福。然而,仍然有很多生活优越的人感到不幸福,有些人甚至觉得自己的物质条件越好,幸福感就会越低。

只要现在的生活状态和自己的主观感受有偏差,就会觉得“不幸福”。偏差越大,不幸福的感觉就会越强烈。

即使物质生活很好,比如有很好的经济能力,或者出身家庭能给住房、车子、钱、工作、福利,没有人能给生活,更谈不上幸福。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幸福是自己的。

与家庭幸福相关的三个系统

自我、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三个系统。它们是独立的,但又相互影响。

原生家庭是出生的那个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存在,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出厂设置。自我是以皮肤为界的血肉,包含了各种习惯、性格、文化、思想,也就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

核心家庭是作为核心成员之一组织起来的小家庭,术语是新家庭,即一个是母亲或父亲。

家庭生活是由一系列的生活选择组成的。每一个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三个系统的影响:自我、核心家庭和出身家庭。大的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的质量决定幸福。

在双方结婚成家之前,一般都是以对方为中心,也就是t a的自我。

也许是高挑/漂亮的外表,也许是关心人的好性格,也许是能力过硬或者经济条件不错...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时,另外两个因素就会被削弱,甚至被忽略。

即使自己的家人指出对方的缺点,或者指出对方出身家庭的问题,通常也不听,甚至会引起敌意。

很多人结婚后才开始理解“凤凰男”“孔雀女”这两个词。在我开始家庭生活后,我发现这两个我之前忽略的因素开始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甚至破坏力。

典型的场景是,婚前总有共同点,婚后发现三观完全不一致。大到在那个城市定居,买不买房,创业,带不带孩子,带几个孩子,上哪个学校,买什么车;小到春节去父母家,是否和父母同住,谁做家务,谁接孩子,是否上辅导班,是否外出休闲,甚至去哪里旅游,看什么电影...

好像没有什么分不开的,吵不起来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原因也很清楚,就是从原来的一个系统的自我关注,经过家庭组织,系统变成了三个。就好像你只学了一个知识点,但是考试有三个知识点。很奇怪你能考好。

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

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增加一个抽象层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加一层。

如果拉普拉斯恶魔真的存在,我们可以在眼中看到每一个分歧。抽象一两次就会得出结论,之所以不能拧成一股绳,是因为双方对生活中的大小决定或选择的关注度不同。注意力的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这三个系统的影响力不同。

有很多组合可以选择关注哪一个或者更关注哪一个。有匹配才会达成一致,别人才会有争执。

比如买房。

如果男生从核心家庭出发,考虑到小两口的生活质量,可能会选择小户型,在保证生活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不用承受过大的经济压力。后面的需求我们以后再说。

但是,女生有可能从两个因素出发:核心家庭和出身家庭。如果他们需要和孩子一起生活,父母身体不好,短期内降低一些生活质量是可以接受的,需要的是一步到位。

比如怎么过周末。

如果男孩从自己做起,当他们忙碌时,周闲意味着休息和自我释放。当他们睡懒觉、玩游戏和吃饭时,他们会叫外卖。累了就无所事事的躺在沙发上刷视频;

女生从核心家庭开始,但是一个星期没打扫,茶几都是灰的,周末就打扫。我从周一到周五都在外面吃饭,但是一个星期都没有坐在一起吃饭。我利用周末去买菜,给自己做饭。

如果双方的家庭出身差距明显,问题会更大。

《原生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通常比较强势,有些日程会要求对方参与,但对方出于自尊和核心家庭的考虑,通常希望尽快“自立”。所以一方站在出身家庭的立场,另一方站在核心家庭的立场,过得好才奇怪。

港剧里有很多这样血腥的情节,甚至《教父》里也有。出身世家,教父的女儿,影响力太大,女婿没有存在感,矛盾太多,和其他家族一起伏击射杀了教父的大儿子。

在工作中,我们都知道屁股决定脑袋,但在家庭生活中也一样。

关注点的不同反映立场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导致选择的不同

在核心家庭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你是否更关注自己?核心家庭?还是出身世家?我们更关注的东西构成了我们各自的立场,从不同的立场看到的东西是明显不同的,也就是所谓的眼界差异。

回到问题上,为什么幸福家庭一个样,不幸家庭各不同?幸福是因为双方在共同的生活问题上立场一致。可惜,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也就是在做选择的时候关注点不同。

就像咖啡一样,虽然主要由水、浓缩咖啡、牛奶组成,但不同的比例有不同的味道。如果再加上奶油、奶泡、巧克力等附加因素,组合会更多。但是最符合你口味的只有一个,其他的几乎没有意义。


在家庭生活中,只有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立场一致,那就是我们都以核心家庭为中心,弱化自己,减少出身家庭的负面影响。

其他的排列组合不会带来快乐,只是程度不同。一方坚持自我,另一方坚持核心家庭,另一方支持原生家庭,另一方只关注核心家庭...

更糟糕的是,双方都坚持让自己去,或者固执地重视出身家庭。苦咖啡的味道比中药差远了。

以上咖啡的例子,如果你只喜欢其中一种口味,其他八种口味都不开心,类似于人生十有八九的不如意。如果考虑这三个系统的不同权重,组合就更多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拿这个对比一下身边的各种家庭差异。对了,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都说大众有理。如果你还记得,代数中有个概念叫正交性:各自独立,不可替代。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解释为什么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还要解释如何找到幸福家庭的路径:核心家庭一定是自己的小家庭中的主要选择。

这就意味着,作为核心家庭的核心成员,需要对这个新组成的家庭有一个一致的预期,所有的人生决定,尤其是重大的人生决定,都应该主要由核心家庭做出。

有效沟通:如果你知道所有的理由,一旦做了就报废了?

大家都是智人,道理都能懂。社会学和福利经济学也研究了几十年。为什么监狱里有这么多新家庭?

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注意力是有效的沟通,是沟通后能朝着预期目标更进一步的那种。不是质疑或者揭发人,不是从上面打压对方,也不是避而不谈。

由于沟通与“情商”有关,就更有必要说了。

因为我们总是在思考无数现象背后的东西,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现在人们都在说情商,更多的是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一些利益,而不是管理情绪,更不用说对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情绪、尊重、价值实现给予理解和支持了。

那些一本正经告诉你要有情商的人有没有可能是别有用心?还是TA智商不够?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情商,就随便编了个。

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商”不太高,那些人不是蠢就是坏。

沟通的目标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沟通双方的相互理解,一个是朝着更好的共同利益的方向拉近彼此的距离。对期望达成共识,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关切,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什么必要像太监伺候皇帝一样讨好所有人?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应该放弃魏忠贤的画像?你不必像对上级那样听从指示,对吧?如果看起来不需要结婚成家,不如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家庭生活的选择上,不像工作上的KPI那么死板不靠谱,更像是换个风景。就算列出家庭的年度目标,也是争取今年升职,而不是家庭年收入翻倍或者辞职。

更重要的是,双方相互理解,根据马斯洛的情感、尊重和价值的需求模型,而不是魏忠贤或小沈阳。

在日常生活中,把日常交流中常见的质疑/指责改成询问/讨论就好了。

看个视频。

【不支持视频,请进入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看看为什么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福的家庭却不一样?】

隔着屏幕有没有觉得温柔体贴幸福?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交流的。有人描述:

我妈喜欢用反问、责备、嘲讽等类型的表达方式来交流。而我父亲,说话相当无情,基本不考虑是否会像利剑一样伤害家人。前几年和伴侣住在一起的时候,伴侣经常觉得我总是在批评和批判他,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用了一个不好的表达方式。但正是这种不良的表达方式,一直在伤害着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至于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交流逐渐减少,相互不满日益增加。

我们一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学会了通过让自己无可挑剔来保护自己。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我们尽力不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学会避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或愤怒或讥讽地声讨TA。

这样做往往会导致防御性反应或迎头反击,于是争执逐渐升级,离共识越来越远,快乐也随之消失。

希望对话和视频里的一样。每一次对话,都会让双方靠得更近,离幸福更近。让快乐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总想一起体验我们自己的生活。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人的生活体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对人生价值的评价。

如果你看了文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是对方的问题让你不开心。建议你回到开头再读一遍。

家庭幸福的前提是站在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应该是:我们…

不应该是:你...我...

假期 宅家 宝典 4 夫妻关系中藏着孩子的未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