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领悟司马懿:智慧三境之“中天境”

admin2022-09-25文章93

来源:单飞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优质原创公众号。

该剧最感人的部分是于迅和崔琰为曹丕皇太子献出了生命。

三国有很多伟大的谋士。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谋士和主要功臣,于迅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正史上称他为“王佐之才”,而曹操则被称为“我的卵巢(张亮)也”。司马懿的评价是:“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像荀这样的智者。”同时,他也是其中最高贵的一位,可能是唯一能与诸葛孔明匹敌的人。傅玄称他为“大圣”,苏东坡则感叹“荀,圣人”,这就是王道的代表:“以仁义济世,天下平,神器自来,得而收之,绝而不取。此文为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德才兼备,历代英雄圣贤,留下了无尽的敬仰。


著名的“封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于迅给出的策略。但于迅和诸葛亮一样,心系汉室,以汉室为正统,以此为出发点和根本,在天下之乱中做出各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他辅佐曹操统一天下,是为了统一汉朝,而不是曹家。所以,当曹操后来自称名义上的国王,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即使与曹操感情深厚,也只能是反对。正史上是这样的,所以他要求自己去死。剧中君主和大臣最后含泪告别。于迅常毅对曹操只说了四个字:“只有失望。”服毒后,他自杀了。

崔琰是世界上有名的人。在剧中,他是于迅的好朋友,是一个把崇高的君子风范融入骨子里的人,是一个让最多疑的曹操也不怀疑自己人品的人。当时之争是曹丕和曹植之争,而和旧派汉臣都支持曹丕,因为他更符合的正统,更适合做他的接班人。崔琰是曹植的岳父(正史上崔实的女儿是崔琰哥哥的女儿),曹植最喜欢、最期待的儿子也是曹植。很多年了,接班人的选择迟迟没有结果,人心长期不稳,风险迟迟没有出现。于是谁都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

于迅死后,疑神疑鬼的曹操把所有的书信都集中在于迅的书房里,找了很多人去搜查可疑的东西。于是,曹植的谋士杨修发现了曹丕写给于迅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曹操王权的讥讽和不满。杨修喜出望外,冲向已经陷入反臣舆论漩涡的曹操,怒不可遏。曹丕否认这封信是他自己写的,尽管笔迹完全相同。于是曹丕被囚禁审问。最后,审判长是大书法家钟繇。他分析,信的字迹有形无神,可能是伪造的。伪造者是一个与于迅关系密切并有机会进入他的书房的人,嫌疑人是王朝的大臣。于是请曹操来朝臣奏表。通过笔迹对比,发现是崔岩,一个没有人会怀疑的人,即使结果出来了,大家也不相信会是他。崔岩被发现后不到半小时就招供了,信确实是他伪造的。

这是明面上的结果,反转却藏在暗处。曹操、司马懿、钟繇等人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于迅和崔琰玩的一个游戏——于迅的死不仅仅是被逼死,更是主动求死,是由他自己的死开始的。他知道曹操死后必然要检查他的信件,就伪造了和崔琰的信件,放在书房里。而曹植是崔琰的女婿。他帮女婿争太子之位,诬陷曹丕。自然没有人会怀疑。他最多只会觉得自己看不清这个人的人品。然而事情败露,曹植自然也牵涉其中。再加上之前犯下的大错,闯入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者才能通行的司马门,不得不退出比赛。因此,崔琰最终想扳倒的不是曹丕,而是他的女婿曹植,他站在和汉臣一边,一心只想着国家。而这个结果只能让大家知道,不能公开,因为证据和事情都只是表面上的样子。于迅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策略,而崔琰则以自己的生命、名誉和家庭的毁灭来完成。

整个过程就这么干,但在剧中却是感人至深,让人落泪,因为于迅和崔岩活着,他们的感情和愿望是真实的,他们的光辉是可耻的,可耻的。司马懿也深受感动。尘埃落定后,他立即去监狱探望崔岩,最后的对话催人奋进。崔琰生命的尽头,不如放在这里。最合适了:“我们这一代别无选择。不管我们后世是愚昧还是迂腐,总要有人去做。哪怕是一点光,也要给后来者一盏明灯。......小的是在保护一两个无辜的人;仁慈的人正在拯救世界。我之所以帮助中郎将(曹丕),是因为我相信你有能力完成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故事不在正史里。但是什么?这完全符合于迅和崔岩的真实情况,这就够了。同为汉人的和崔琰,都明白曹操的后人会在取代汉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但为什么还要为曹魏之权而战?因为汉朝的衰落和命运是一样的,他们的守护者无能也是一样的。但汉朝之上还有更高的东西,叫做家国天下民生,更高的目的是让天下太平,人民安定。生为汉臣,不能背叛这个身份。这是命运。但为了民生,他们的格局和德行并不局限于这种命运,所以后来有大仁大勇。

根据上一篇文章,入世的智慧无非是处理好权力与心智的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上,划分出第一、第二层次的智慧。偏重战术的曹操和司马懿只是第一层次,于迅和诸葛亮是第二层次。因为权力天然需要极高的智慧,而在权力中,在复杂的局势中,在世界的艰难和必然中,我们还能在应对中保持初心,以理想信念为坚定基础和第一考量,这就需要更高的智慧。他们高到可以看透浓浓混沌的迷雾,穿透和打通浓浓混沌的迷雾,坚定地站回做人的大书上。

我们应该感谢历史上的于迅和诸葛亮。他们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个世界有多脏多乱,都有像他们一样聪明的人,让我们有勇气做这样的人。他们让我们真正相信,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战术时,战术和素质并不矛盾。一流的人物也可以有一流的战术。即使我们明智地使用策略,我们也不能违背我们的初衷或背叛我们自己的内心。失败只是我们自己的事,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还需要修炼。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对于一个千心万意的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对于子孙后代,都是如此珍贵!就像崔岩说的,给后来者一盏明灯。

最后一部分讲到曹操和司马懿,有个信息说只要目的正当,阴阳不重要。至于成败,往往是大势所趋的结果,不能强求,不能坚持。这个道理没错,只不过曹操和司马懿可以算配得上,但不能算完全配得上。因为他们偏重战术,是因为他们的真面目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或者说没有完全把握住。他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坚持和徒劳更多的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他们限于成败,只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像于迅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超越成败的人。从一开始,他们根本关心的不是成败。即使落在行动上,也还是求成败,目的超越成败。正如曹操和司马懿的功绩早已被击败,于迅和诸葛亮的光辉即使在几千年后仍然是普照众生的光辉。

他们买得起,不以成败论英雄。世界上的成败,往往不是人决定的,而是天意和大势决定的。人的所谓自我努力和追求,人的所谓对命运的把握,人的所谓我的命运不由我,这并没有错,这只是它的本质,只是符合天意,踩对了潮流而已。但人力有限,不可能一直跟上大势,所以成败起伏在所难免。更何况,当命运和大势都不能是你的时候,所谓生不逢时也不是你的。于迅和诸葛亮其实就是这样的人。幸运的是,他们选择了超越成败的道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命运改变。一个真实的人可以征服自然,我的真实生活由我自己决定。

在剧中,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偶像。他年轻时画过诸葛亮的画像,希望能像他一样。后来朝廷发兵打诸葛,诸葛先出祁山。他知道这是个陷阱,知道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他还是想去,只是因为他不忍心和诸葛做对手。但他不敢画诸葛的脸,不是因为没见过诸葛。他说他画不出诸葛的“神”。这其实是一个回味无穷的寓言。他不懂的是他懂的,就是他和他这样的人,困难和智慧交织在一起的地方。虽然正史上没有这回事,但这是真的。

所以既然只是第二关,而且不是最高关,那他们有什么问题呢?就算不嫌弃感情,也是陷在里面,困在里面。他们站在美德里,却也陷在美德里,困在美德里。所谓光明之下,必有阴影。他们已经有了纯粹的家国天下的格局和视角,有了真挚的感情,但他们也在坚守,所以在这里完全过不去。比如于迅对汉朝的忠诚,比如诸葛亮对汉朝正统的忠诚,还有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执念,对一个孤儿临终前的托付信,比如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洁癖,对自己高贵名声的厌倦。正是这些坚守,让他们始终不够容易理解,难免患得患失,无法随时代而变,随波逐流。就像司马懿在剧中对魏明帝曹操说的那样,自己的智谋和人品不如诸葛,但有一点比他强,那就是与时俱进。司马懿跟不上时局,诸葛亮却无法扭转时局。太可惜了!

所以老子说“失道则德”,“有德则德”。所以庄子说,“小人在天,是君子;“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于迅、诸葛亮等真正的君子所面临的困境。毕竟他们只达到了道德境界,而没有达到道德境界。我之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过境状态,是因为它是后天与先天之间,人的意愿与天意之间的灰色地带。一方面超越了功利成败的境界,一方面诱导到大道,却未能达到两头。再好的东西,如果留着,就会变成负担,变成拖累,变成陷阱。不是他们错了,不是他们守护的东西不该是,而是美德也需要控制,可以困住人。只有深入下去,找到最后的东西,才能慈悲众生,慈悲自己;对世界和自己透明。

很多人以为这种做法是刚出生的,其实是不对的。入世世界也有这样一条路,是圣贤古道,早已失传。

来源:单飞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优质原创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