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吃冰淇淋(罗马日记奥黛丽赫本)

admin2022-09-12文章62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末尾有投票!

末尾链接是《泰坦尼克号》解读影评

一直惦记着《罗马假日》,惦记着那一寸寸温柔的黑白胶片里不谙世事、纤尘不染的她彳亍漫步在罗马街头时嘴角扬起丝丝缕缕的笑意,惦记她那一身乖巧的缀满花朵的裙摆荡漾在盛夏午夜的罗马,惦记她低头瞬间不甚娇羞的清水浮莲般的抿嘴,惦记他假装偶遇那一刹那的傻笑,惦记她双手插兜睁着小鹿一般纯澈空灵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人世百态,当然还惦记她被小恶作剧吓到后惊慌失措间的温婉和俏皮,也惦记那个仲夏未央的罗马......

《罗马假日》

这是1953年的电影《罗马假日》,它的年纪甚至比我们的父辈还要老,却永远是人们谈及时记忆里最柔软、最轻盈的部分。

《罗马假日》上映于1953年,由威廉惠勒执导,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本片亦是赫本第一次担当女主角

说来也奇怪,生在1929年、逝于的1993年的奥黛丽赫本好像总也不老,永远是那个老时光里满脸笑容和一身轻灵的女孩,好像正摆动白色的裙摆笑脸盈盈地向我们跑来。时光睥睨、斜阳捭阖,只见着她带着一身温柔和三分清丽,拿着一只冰激凌傻傻地笑着,便在人间的六月里灿烂得不像话。

胶片一闪而过,定格得住笑脸盈盈,却定格不住仲夏未央。

奥黛丽赫本出演《罗马假日》时还只是一个23岁的新人,却凭借此片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本片亦是其成名之作

而今斯人已去,徒留世人一个关于美和爱的传说。但好像只要一打开老式唱片机,就溢出铅尘不染悠悠然的笑声,且风且歌,指引着人们前往记忆里1953年的罗马夏天朝圣。

纵使山河冰凉,草木泬廖,而她自是人间春光。

赫本和派克。拍摄本片时,格里高利派克已然是好莱坞最出名的男演员之一,可是奥黛丽赫本却丝毫没被有怯场

后世对于《罗马假日》谈论最多的无非是翩若惊鸿、清若秋菊、美若舞蝶的奥黛丽赫本。是啊,那个扑闪着一双无辜大眼睛,会露出一个甜甜笑容的女孩怎么教人不心生怜爱?

如今的美人是可以在流水线上打造出来的,但老时光里的美人却只能在时光一隅里静候她的出现,候着她笑,候着她向世界说一声“早安”。

伟大的罗马城应该不会料想得到,自己为大河内外、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记住并非是因为什么帝国荣光或者永不覆灭的传说,而仅仅是一部老电影和一个眼藏星月的女孩。

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里出演一个欧洲公主,从此之后她的形象就成为了好莱坞公主的代名词

正如伟大的泰坦尼克号为世人铭记,也只是因为两个凡人的爱情,而并非什么震古烁今的工业奇迹。

电影《泰坦尼克号》

看吧,人类从来都不是什么理性动物,我们生来从骨子里热爱生命,热爱两指交触的温暖。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里有一句话:“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1953年的《罗马假日》是一部黑白电影,却似乎从来没有被浸淫色彩的现代人们忘却。反倒是在”廉价“的五光十色之间,涣出了光芒,只要人们阖上双眼,便能一褪古朴黯淡的黑白色调,缓缓现出盛夏天里那个温柔的彩色罗马和那个挽起衣袖、留着短发、脚踩凉鞋、吃着冰激凌看着人来人往的女孩。

是黑白的?是彩色的?记忆中罗马和女孩明明都是黑白的,可是那个夏天的罗马假日却是彩色的。

电影上映后,这款赫本骑过的电动车成为了全球爆款,与此同时罗马也迎来了巨大的游客潮

有些光影,不会为时间所浑浊,因为记忆早早就为它们上好了色彩。

人间——当公主逃入市井,当天使坠入凡尘

当一朵渴望阳光的花朵开在沉默的枝桠上,四季如春也成了寒夜漫漫。

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的人物原型是英国的玛格丽特公主,也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

《罗马假日》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讲完,那就是“淘气公主微服私访罗马”,这个模式在公主梦泛滥的今天并不新奇,但是在50年代却是世俗不敢想象的童话。

因为外交出访任务而歇斯底里的安妮公主

是的,那个年代的欧洲王室远不是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他们生来是要举止优雅、锦衣玉食的。而下层的人们是天南海北的贩夫走卒,是生来是要日出日落、炊烟袅袅的。

在罗马市集里的安妮公主。赫本的腰围只有56,是惊人的纤细,但这其实是因为赫本童年营养不良导致(二战)

来自王室的公主王子和市集上的贩夫走卒仿佛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英国玛格丽特公主(1930年-2002年)

而《罗马假日》告诉我们——公主并不是宫闱之间不问人世的金丝雀,公主也一样渴望阳光,渴望会哭会笑的权利。

在床上的安妮公主

导演以一个打小养尊处优的公主的视角将镜头推进那些一身臭汗、热情爽朗的市民,描摹了一副仲夏一日的罗马众生浮世绘。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将军、王子、大使、伯爵,也没有彪炳史册的恺撒皇帝和罗马主教,这里只有硬塞西瓜的商贩、爽朗泼辣的清洁工大妈、笑脸相迎的服务员和可爱多嘴的理发师。

理发师和安妮公主。该片上映之后,赫本在片中的短发形象也成为潮流,被称之为“赫本头”。

他们卑微,他们低贱,但他们的心跳也一样热烈,他们的温度也一样炽热,会哭会笑会去爱与被爱。而这些恰恰都是衣食无忧、高高在上的安妮公主所渴求的东西,是人间烟花和万家灯火。

瓜贩子向乔推销自己的西瓜

导演没有刻意渲染上下社会阶层的断裂,但片中有两个细节却无法让人忽视,一个是安妮公主大摇大摆地走在芸芸众生的罗马市集,却没有任何人认出她,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难以想象;另外一个是当乔掏出1千里拉(意大利货币)递给身无分文的安妮公主,公主只是惊奇地叹道“一千”,当然了,公主的世界是没有金钱这个概念,那个一千只是数字而已,她也不需要带钱,因为从来都有人为她买单

乔借给安妮公主一千里拉

是的,那个时候即使是公主也不需要矫情的口罩去遮盖似水的面容,但是也显出了一个问题:底层人民无法触及哪怕丝毫关于上层社会的面目。

公主在试穿凉鞋

可是这都不是导演的用意,他无心批判上下层的分化,而只是在勾勒一个旧时光里长发掩肩的童话。用好莱坞的镜头去剥离开浮华虚假的贵族气质,返璞归真一般展现出可爱的底层人民和阳光下尘土袅袅的罗马城。

安妮公主在大街上。电影中出现的地方后来都成为了罗马旅游景点,大部分由于游客太多甚至已经限制进入

当安妮公主忍受不了宫廷规矩而逃出大使馆,她走在罗马市集,第一次体悟到了快乐,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混迹在汗水淋漓的劳动人民之间,当卖瓜的小贩吆喝,当卖鞋的摊主微笑着推销,当冰激凌车传来声响,当理发店里剪子飞舞。这一次她不是俯视罗马,而是走进了罗马。

安妮公主购买冰激凌

她就吃着宫廷不屑一顾的冰激凌,踩着廉价的凉鞋,也许还要剪一个俏俏丽丽的短发。(这里是现代女性的逛街潮流,即购物、吃零食和做一个新发型)

世界上有三个罗马,一个属于王公贵族们,一个属于罗马人民们,一个属于奥黛丽赫本。

赫本头

这些说起来很市井的画面,却在《罗马假日》里被处理得有些超尘出外的美丽。安妮公主,或者我该说奥黛丽赫本,她插着兜,不紧不慢地走在夏天的罗马,竟然有了一丝天使巡视凡尘的美。

安妮公主在罗马市集里,图片中背对的长发女性

众生皆苦,但在《罗马假日》里没有尖锐的阶级对立,也没有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安妮公主所见所闻人们都安于自己的平淡如水却真挚动人的生活,安于百态丛生的人间。

尽管那个穷记者乔全身上下只剩下(一千里拉)1.5美金,他也一样开心自得;尽管那个可爱的房东收不来房租,却也依旧和自己的穷光蛋租客(乔)一口一个“先生”;

房东大叔替乔看守熟睡的安妮公主

尽管公主已经身无分文,但是那个淳朴憨厚的花贩大叔还是抽出了一朵玫瑰赠上;

花贩子送上了一朵玫瑰给安妮公主

尽管那些罗马大街小巷里为了生计奔波撸起袖子的人们,被不会骑电摩托的公主撞得人仰马翻,但在听闻公主将要成婚(乔谎称自己要和安妮结婚)后还是送上了祝福。

人们听闻后祝福乔和安妮。而这个大叔甚至直接亲吻了上去表示祝福,对,他是第一个夺走赫本荧幕初吻的人

这和先前的上流人们的不苟言笑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流社会光鲜亮丽,达官豪爵们彬彬有礼、气度不凡,但是却很少有笑容,而底层人民的世界似乎从来没有恶毒刻薄的“礼节”,他们粗粝俗气甚至有些腌臜,他们直来直去甚至有些粗暴,可是他们身上最多的却是热忱的拥抱和笑容。

大使馆里的舞会

片中以安妮公主出逃为分界,在那之前是金碧辉煌、暮霭沉沉的上流社会,在那之后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底层社会。世人只知道写在历史书里的那个威风凛凛的“永恒之城”罗马(因为罗马建城史悠久),但是1953年的《罗马假日》却像一阵俯身倾听梦呓的清风,把那个有着冰激凌和鲜花的罗马吹到了每一个观者的面前。

这是罗马大教堂的台阶。电影上映后,成为了游客必到罗马之地,由于游客太多,后来甚至被罗马政府封锁。

这是一个混杂贩夫走卒、日出日落的人间,而赫本就是那个天使,她不落纤尘,踏着细碎的莲步,带我们这些习惯了高楼大厦堆砌而成的荒原的“囚徒”领略了一番人间清丽,那是50年代。

安妮公主在罗马骑电动车

人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罗马并非不可亲近,原来罗马也是这样的“粗俗”,这样的平易近人。

就像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得去看看太阳。”

爱情——当罗马只有一天,当假日成为永恒

如果不是罗马,穷记者乔和高贵的安妮公主会不会相遇?

答案可能是永远不会。想想,如果不是泰坦尼克号,穷画家杰克会不会邂逅贵族露丝?有些时候,我们真正热爱的不是某一座城市或某一个地方,我们热爱的是某一段经历,或者是某一个人。

经典镜头

“公主殿下,您最喜欢哪一座出访的城市?”

“罗马,当然是罗马!”(Rome ,by all means,Rome)

安妮公主回答记者的问题

为什么是罗马?难道浪漫的巴黎、古典的伦敦、优雅的柏林比不上罗马吗?当然不是,正如片中公主的侍从提醒她说:“每一座城市都各有千秋。”

但是公主一字一顿地说了“罗马”,或许城市并无高低,但是记忆自有所爱

因为罗马是她和他的初遇,是她放肆的午后,是她把手插在口袋,是她吃着冰激凌享受阳光,是她呼吸凡尘俗世,是她和他相视一笑的那一刹那。

安妮公主和乔。出演这部电影时赫本23岁,而派克36岁,他们之间也传过一阵子绯闻

毫无疑问,《罗马假日》留存住了男男女女们关于爱情最美模样的记忆,从这一点上看,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和1953年的《罗马假日》如出一辙。在斜阳睥睨之间,不坠不落,供世间所有愿意相信爱情的世人去朝圣,去缅怀。

现在的爱情很昂贵,昂贵到了需要几十万几辈子才能哄来一个姑娘的欢心;现在的爱情也很廉价,廉价到了只需要金钱、鲜花和首饰就能抱得美人归。

安妮公主第一次抽烟。在当时抽烟还不被人们认为是有害健康的行为,连《海斯法典》都没有禁止抽烟镜头

而《罗马假日》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双眼交错间的花火,是一颦一笑的惬意,哪怕只有一天,也足够。

乔当然不是富可敌国的商贾,他掏不出卡尔的海洋之心,也没有杰克细腻的笔触去感知世界,但是安妮公主还是爱上了乔,而乔也爱上了安妮公主。

公主爱他什么呢?我想该是他假装偶遇那一刻的傻笑,该是他在午后的罗马脱掉外套后的一丝潇洒,该是他遵守诺言站在原地直到公主消失。

那么他又爱公主什么呢?我想该是她露出不谙世事的笑容,该是她在阳光正好的夏日里像只精灵一样四处巡游,该是她被自己斑斑点点的恶作剧吓到后那一刹那的花容失色和嬉笑怒骂。

真理之口经典桥段。这一段事实上剧本里并没有,是派克的即兴表演,而赫本被吓到后的反应也是真的

在那个午后,她不是公主,他也不是记者,他们不过是两个脱掉枷锁逃入罗马假日里的人,他们分享彼此的心跳,分享彼此的夏天,分享彼此的罗马。

安妮公主和乔

老实说,赫本根本不像一个公主,她更像是一位旧时光里的女孩,那时候的她们还留着掩住肩头的长发或者温柔乖巧的短发,穿着水洗布料做成的裙子,永远带着笑容,手插着裤兜里摸着购买冰激凌的钢镚,然后蹦蹦跳跳在夏天的时光里;派克也不是好莱坞的大腕,他更像一个和女士握手只握指尖的绅士,永远操着温柔的口吻,总也不生气,总也不怪罪,只是小心翼翼、百般温厚地讨一个女孩欢心。

安妮公主和乔。当时派克其实正在经历离婚的阵痛

没有《泰坦尼克号》式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倩女幽魂》式的人鬼殊途,更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永世不遇,《罗马假日》更像是一段旧时光里慢慢悠悠的午后,像儿时听闻的爱情故事,像每一个人内心底最温柔的彩色。

安妮公主被吓到后扑在乔的怀里

乔带着公主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在路边的咖啡馆里小酌,骑车游览罗马,参观“真理之口”,在许愿墙下许愿,参加夜晚河边的舞会。仿佛那一天永远不会过去,永远那么美好。是啊,1953年的罗马假日,太阳正好,美得让人不愿醒来。

安妮公主和乔相吻

不知道公主在许愿墙下许的是什么愿望?也许是世界和平?也许是国家富强?也许是人民安康?又也许是青春不老?我倒觉得,公主许的愿望该是——就让这美好的罗马假日永远不要过去。

就好像聂小倩希望“黎明永远不要到来”,露丝希望“泰坦尼克号永远不要抵达终点”,紫霞希望“她的意中人永远不要离去”。

这是一个女孩最“自私”,最美好的一些小”私心“。安妮公主并非不可接近,她也是一个可爱敏感的女孩,

安妮公主在许愿墙下许愿

因为公主说:“到了午夜,她就要穿着水晶鞋,骑着南瓜车离开”。她是一个真正的公主,却是凡尘爱情里的灰姑娘,灰姑娘终究要离开,但是这个故事没有王子,只有一个憨厚的记者和可爱的罗马。

公主打人

那时的罗马真是可爱啊,灯火跳动,河水温柔,人们轻歌曼舞,就算是一个特工,也会为路过的好看的姑娘驻足。

特工看到姑娘

可惜,《罗马假日》终究不是一个童话,它只是一个蝴蝶飞舞的梦。公主想要为乔做一顿饭,而乔想要为公主留住一个罗马,他们都做不到,公主还是那个公主,而穷记者也依旧是那个穷记者,他们没有可能在一起。

乔和公主拥抱。这里赫本有一场哭戏,但她怎么也哭不出来,后来导演很生气,赫本就真的哭了,这才得以拍摄

就像乔说的:

乔对安妮公主说道

结尾太有韵味了,甚至没有以往或以后的爱情片里男女主角相拥而吻的难舍难分。《罗马假日》里,乔只是站在原地目送着公主离去,因为公主说过:“你不要目送着我走过拐角”,而乔知道他对公主最后的送别,不过是自己唯一拥有的值钱的东西——一个男人最深情的目光。

乔目送公主离开后折返

公主为了和他握手,握了所有人的手,她只是贪恋最后一点温暖和最后一段关于罗马假日的时光。他们都明白,此去一别,即是天涯

公主将要返回祖国,一辈子养在王宫深闺,她的丈夫会是一个和她一样的王孙子弟;记者将要浪迹四海,等待一张回到纽约的单程票。

他们的相遇本来就是最美的童话,只在那个罗马夏天的假日里。就像人们所忘记已久的爱情故事,原来是这番模样,她不会钻进光亮亮的豪华轿车一骑绝尘,他不会说腻人恶心的情话,他们爱在50年代,爱在一座浮生一日的古城里。

在罗马的那个假日里,不需要彩色,因为那些温柔的黑白比得上所有彩色的人间草木。

当乔和公主握手时,我的脑海里不知怎地响起了一代奥斯卡名曲《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说来真奇怪,这首歌明明不是写给《罗马假日》,它甚至是70年代的歌曲,却在此刻每一个音符都砸在所有人阵痛的心头,久久不散。是啊,他和她唯一希求的不过是“昨日重现”。

真好啊,多希望那个假日永远不要过去。

安妮公主和乔握手

赫本和派克都已经作古,但我相信在世界的另外一头,他们正等着相遇,共同漫步在只属于他们的罗马,继续过完只属于他们的罗马假日。

成长——当牛奶不再香甜,当公主变成国王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罗马假日》何尝不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作一个小孩子,可以爱世间所有的牛奶和甜食;但做一个大人,是没有睡前的牛奶和饼干的。

返回大使馆的安妮公主

现代社会的公主是有责任的,她们不是古时盼着荔枝的贵妃,也不是娇蛮的金枝玉叶,她们需要微笑,她们是一国人民的门面,就像伊丽莎白二世用她一辈子的微笑去维护大英帝国最后的尊严。

只能说岁月不败美人,轻纱罗衫,轻敷凝脂,三寸婀娜,三寸俏皮。赫本饰演的公主,不任性,不娇蛮,甚至没有什么公主病,但是却是最接近公主的塑造。

因为责任,因为担当。

赫本的公主装

把一个女孩变成她梦寐以求的公主有多少步?应该是三步,第一步服装,第二步化妆,第三步仪态。

把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女人有多少步?应该只需要一场恋爱。

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永远是让人长大的最快方法。

赫本

片中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成长路线,不仅是安妮公主,也是乔。观者可以看到,安妮公主如何从一个睡前还需要牛奶饼干的小女孩长成一个仪态端庄的公主,乔是如何从一个倜傥的浪子变成一个目送爱人远去的男人。

安妮公主吃饼干

“贸易关系”、“青年与进步”这些演讲稿,公主背得是滚瓜烂熟,但从来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意义,直到和乔分别之后,她开始明白自己是公主,自己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也是为了一国人民。

分别当然很痛苦,奈何她是公主,她就是未来的国王。

但她同时也只是一个不谙人事的孩子,喜欢甜食,喜欢冰激凌,喜欢把袖子卷起,喜欢有一调没一调地晒着太阳,王室规矩太繁重,外交出访太无聊。

将军和公主对话

但是她是公主,她是生来就要举止优雅、处乱不惊、时刻微笑的。或许这也就是《蜘蛛侠》里提及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和《大话西游》里的“戴上金箍”。她是多么想和乔拥吻在罗马午夜如墨的夜色里,永远做一个笑得很甜的女孩,但是她肩头有责任,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总是如此,不是吗?

片尾,公主回到了大使馆内,那一刻她俨然不是一个被人宠着爱着的女孩,而是一个明白了自己肩头使命的女王。她终于是成长了,只不过是以一个罗马的夏日来祭奠,是以一场似水的初恋来缅怀。

而我们的乔呢?在遇见安妮公主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混迹在罗马底层世界里的美国记者,每一天做的事情不过是和朋友玩玩牌,或许还会输得只剩下几美元;要不就是睡得日上三竿,然后去给自己的主编撒一个谎;或者交不起房租,每天和房东打打“游击战”。

乔试图把公主扔到沙发上。事实上,这一场公主和乔同室过夜,虽然一个睡沙发一个睡床,但是是真的过了一夜

美国人的随性和自由散漫,加上罗马的惬意和闲适,有了一点夏天的味道。老实说,他之所以讨好安妮公主不过是为了一篇价值5000美元(当时的美元是金本位,5000美元就是5000盎司黄金)的“公主私人生活报道”。但是他也想不到,这个本该成为他回到纽约去潇洒快活的资本的假日,却成为了他记忆中不可名状的最美丽的深处,连同那个异国他乡的罗马。

乔和主编

和公主一起游览罗马,渐渐的,渐渐的,他发现眼前这个女孩不该是自己争取名利的阶梯,她那么美那么好那么清丽俏皮,像人间的四月天,像一树树的花开。她不能被“贩卖”,她只能留存在自己记忆最深处的罗马,永远的熠熠生辉,那些照片上的美丽就应该被留着,等着时光百年,等着众生倾心。

乔和公主一起喝咖啡

当然如果卖了出去,自己就可以远走高飞,离开自己在罗马的那座破旧的小公寓,回到灯红酒绿的纽约,一辈子潇洒快活。公主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毕竟她是皇室成员,生来就是带着话题的。可是,记忆中的罗马不该如此“低贱”,它不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只属于他和她的罗马。

片中的所有人都好可爱,就算是那个受了一路气的摄影师艾文,也在明白了乔的心意后微微一笑放弃了黄金万两。他递上照片那一刻,这些照片不再是轰动世界的新闻,而只是三个朋友之间的回忆。

罗马和公主,都是不能明码标价的。

艾文拍下的照片

就像那颗贵得可以买下泰坦尼克号的海洋之心,不能沦为拍卖场上的一声声喊价,它就该成为大西洋深处那段美好时光的载体,静静供世间去为之潸然。

故事早在1953年就结束了,或许艾文没有飞黄腾达,或许乔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纽约,或许公主转身离去就再也不会出现,或许罗马再也没有这样的假日。

或许....或许……

所有人都会成长,从一个样子长成另一个样子。安妮公主放弃了乔和罗马,放弃了睡前的牛奶饼干,选择了作为一国之君的担当;乔放弃了扬名立万的机会,放弃了回到纽约的单程票,选择了为公主永远留存住那一天的罗马假日。

他可知道她转身的那一刻心里该有多么不舍?

她又可知道他永远会站在原地目送着她走过拐角?

1953年的《罗马假日》是奥黛丽赫本首次担当女主角的尝试,在那之后,她大红大紫,他继续娶妻生子。尽管他们之间或许并没有世人沸沸扬扬的爱情传说,但无论如何,在1953年的那个罗马的假日里,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爱情,只需要一天。

它是黑白的,他和她也都是黑白的,罗马也是黑白的。但在汹涌澎湃的时光浪涛里,《罗马假日》里的那一男一女正在阳光明媚的盛夏里,成为人们心中最温柔的彩色.....

那个女孩去了罗马,那个男人等在罗马。

或许你手头就有一张飞去罗马的机票,或许罗马也正有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孩在等着你?或许吧?

今天的罗马依旧是那个罗马,而且会永远是那个罗马,而那个记忆里的美丽女孩只活在1953年的罗马,那是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