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盐城擘画产业发展“全景图”,今年将开工700个项目

admin2022-01-08文章163
近日盐城擘画产业发展“全景图”,今年将开工700个项目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有关盐城擘画产业发展“全景图”,今年将开工700个项目的话题也登录了百度热搜,小编在网上搜集了有关盐城擘画产业发展“全景图”,今年将开工700个项目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快报讯(记者陶展王菲文/摄)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0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月6日下午,在盐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暨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上,该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斌表示,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推动产业强市、构建产业高地、做优产业生态。

  更高站位,推动产业强市

  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聚力项目攻坚、健全产业体系,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周斌表示。

  推动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产业稳则经济稳、大局稳,而重大项目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器和动力源。各级各部门要既适度超前又实事求是,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量质齐升,以重大项目的突破稳定投资和预期、引领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沿海是盐城未来发展的最大增量。当前上海、南京、苏锡常等城市正面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深刻变革,区域产业版图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有着一系列的合作机会。盐城要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开放开发等战略机遇,用好沪苏、常盐、苏盐等合作园区平台,聚力打造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基地、黄海新区两大战略空间。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打造绿色转型典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列为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同时国家对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顺应双碳趋势,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口,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

  链式思维,构建产业高地

  当前,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两个加速期融合并进的关键阶段,加快产业发展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该市实现稳中求进、稳中优进的现实支撑。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精准聚焦,持续发力,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地标产业和特色产业。要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围绕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支持推动现有企业聚焦主业、加快转型、抢占市场。依托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全力打造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经济,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

  聚力攻坚重大项目。坚持把重大项目作为培育产业的关键抓手,加大突破力度,加快建设进度。要明确主攻方向和准入门槛。在产业选择上,要聚焦23条重点产业链,逐一编制招商地图和企业清单,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100个、50亿元以上23个、100亿元以上7个。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今年国家将把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以提高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要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引导更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申请专利项目,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要积极推动智改数转。按照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全面推动3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今年覆盖面力争达到40%。

  培育涵养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保就业、保民生、保社会生产力的有力支撑。要持续培育规上列统企业。2021年1-11月份,该市四上企业总数8177家,列全省第7位;新增1194家,列全省第9位。

  凝聚合力,做优产业生态

  周斌强调,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勇立潮头、勇争一流,全力推动盐城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组织体系。市里专门成立全市产业招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个板块和园区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同时,今年对全市重大项目编排进行了优化调整:一是由市县两级重点重抓100个重大项目;二是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是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四是由市统计局扎口的5000万元以上列统项目。

  强化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会上,还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市产业投资母基金作用,聚焦重点产业撬动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盐城产业发展。继续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认真做好产业人才招引培育工作,汇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开办、项目审批、金融信贷等便利化程度,在严守安全环保底线的前提下,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更多优质学校、医院和特色社区,以宜居环境集聚各类优质资源,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广大企业家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