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治疗“胃痞”的五大方法(胃痞病的中医治疗)

admin2022-02-18文章123

导读:今天学习宋孝志先生治疗“胃痞”的五大经验。



01

胃痞壅塞,中调升降


宋教授认为:胃痞一证,临床所表现的症状,如胃脘部(上腹部)痞满壅滞,塞而不通、胁腹胀闷,不思饮食,嘈杂等均与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有关。


就其生理而言,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清布散;降者,降浊行气。


通过脾胃的升降斡旋,协同均衡,不仅完成了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同时也调整了阴阳,补充了气血,荣兴了百骸。


若其升降不能维系平衡,首先导致的病理改变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壅塞中焦,失于通泰。进而可因气机不畅,血脉瘀滞兼证迭发,或克伐阴阳,中阳虚损,脉络失养致痞满久而不愈。


因此,宋教授把权衡升降作为治疗痞满的契机枢转,临床十分重视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


并提出所谓调整升降之法并非仅限于升举与通下,升则包括宣窍、行郁、散结、升发、举陷;降则包括疏理、消积、降逆、渗利、导下。


临证应根据病因的不同,一法专治或多法同用,使壅滞之邪或升散,或消导,或旁达,方可使中焦痞满尽消,气机通畅,运化恢复正常。


宋教授常认为胃脘滞塞,胸膈不利,连及两胁嗳气,噫臭者为实痞,治疗多用旋覆代赭汤加枳实等理气行气之品,以降肝胃气逆,条达肝气为胃行其壅滞。


认为胃脘痞满,气短,自汗,乏力,纳呆,腹中鸣响,便溏为虚痞,治疗多用补中益气汤,以升发脾阳,旷怡胸脘,脾复健运,胃气自转。


若临证虚实夹杂,脾胃失和,以食后腹胀,仍胃饥思食,脘腹隐痛,大便时溏时秘见证者,升降并调,治疗常用调中益气加枳实。


方中枳实、陈皮、木香降气下浊,通畅三焦,旨为开通气道;生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意在祛散阴霾。升降互用,相得益彰。


如宋教授曾治患者司某,女,32岁,病历号:344240。


胃脘痞满时发时止两年。


曾服保和丸而收小效,停药证如初。半年来加重,脘满痞塞,嗳声响亮,食后汗出,气短乏力,舌淡苔薄,脉沉。胃镜检查显示:返流性胃炎。


宋教授诊为“胃痞”,属脾虚胃逆,失于升降,用调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处方:生黄芪12g,党参9g,炒苍术9g,陈皮9g,升麻6g,柴胡9g,木香6g,枳实9g。


服药三剂,自觉胸旷脘宽,然嗳气更响更频,时挟酸苦之液上溢,为脾气虽得升发而胃气不得枢转,遂遣清半夏9g以降胃疏机。


服药七剂,嗳气渐止,再服两月,症状全消,胃镜复查,胆汁返流消失。


03

痞满兼痛,调和气血


临床观察胃痞之证,初起多为痞而不痛,随病情的发展常伴发胃中隐痛或刺痛,灼痛的出现。


宋教授以为:此乃因痞伤及气血之故。


痞病之初,邪之不实,气血尚盛,虽发壅滞之弊,但络脉通畅;痞之日久,邪入脏腑,损经伤脉,气滞血涩,瘀滞不行,遂因不通而发疼痛。


治疗应以调气和血为法。


气滞为主者,宋教授自拟砂半理中汤。药物组成:砂仁、半夏、香附、枳壳、良姜。


方中砂仁能“醒脾、降胃、益肾”,(《本草纲目》),可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痞胀;砂仁可促进胃液分泌,调整胃肠功能,是方中之君。


半夏降逆和中,消痞除胀为方中之辅药;枳壳疏郁结,畅气机;香附行气理血。此三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均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代谢,调整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缓解痉挛。


高良姜温运中气。


诸药合用,祛壅除滞,畅机活络而消痞痛。


若以血瘀为主者,宋教授常施以五灵脂散加味治疗。


方中以五灵脂为主药,活血化瘀;辅以元胡行气通络止痛;配合没药、乳香散瘀活络;佐以草果辛窜破瘀逐邪。


他临床以此方治疗血瘀胃络之痞痛每每获效。


临证见气血失和而发胃痞疼痛者常以砂半理中汤与五灵脂散合用,依气滞血瘀之轻重而断药物之用量。


如曾治一女患者闫某某,自诉因患颈椎病服药后而发胃脘痞满三年,历服中西药不效,反加疼痛半年。


刻下脘腹胀满,欲嗳不出,欲吞不得,餐后加剧,夜间胃脘刺痛,舌暗有瘀斑,苔薄,脉沉。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浅表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证属:痞满、“胃痛”。为气血瘀阻胃府。


处方:砂仁6 g,香附9g,枳壳12g,五灵脂9g,制乳香9g,没药9g,草果9g,元胡9g,良姜9g。


服药七剂,自觉腹中有气窜动,痞满减轻,胃脘夜间刺痛依然,为气行瘀不散,方中加丹参15g,服药十剂疼痛尽消,守法服药一月。胃痞至今未发。


05

寒热痞满,调理肠胃


胃痞一证病程中,临床症状演绎为寒热错杂者多有之。


宋教授认为,这与脏腑的基本属性相关。因胃痞病在中焦脾胃,胃为阳明,多热多实,脾为太阴,多虚多寒。


根据患病诱因之不同及个人体质方面的差异,邪可从寒从热。


如《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误下”,或因脾气虚弱,外邪乘隙入里,邪结于胃,或湿热留恋中焦,湿伤脾阳,热郁胃中均可导致寒热错杂之痞满证;


实热者多伤于胃,证见:脘膈以上灼热如塞,泛酸,口苦,烦躁,欲冷饮;


虚寒者多病于脾,脾之不足,温运功能低下,谷气下流,证见:肠鸣,腹部喜暖再按,腹中冷痛胀坠,便溏或饮冷即泻。寒热交叉错杂,舌苔黄,脉弦滑或沉细。


凡见此证,宋教授即归咎于胃热脾寒,肠胃失和。


临床发现此类病人多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伴发有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道造影常提示有肠道激惹现象。治疗常以辛开苦降之法,多用泻心汤之类。


上热下寒者用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连苦寒清降胃府之热;用党参、大枣、甘草之甘温,补虚健脾;用干姜半夏辛燥温散脾经寒邪,以暖大腹之气而温煦肠道。


若兼有呕恶者,加吴萸助半夏降逆辛开,协干姜温经散寒;若表现为腹中雷鸣,呕而恶食则,加生姜,与干姜守散同用,散寒化饮,降逆和胃;


若脘腹痞满,冷痛,大便清稀,加川椒配干姜温脾散寒暖肠;若因湿热未清,壅滞中焦,加白蔻、薏苡仁、厚朴清热利湿除痞;若热恋上焦,肝胃郁热而烧心泛酸者,加乌贼骨、贝母配黄连清热制酸。


宋教授以此寒热并用,升降同方治疗胃痞寒热错杂,每每多验。


如曾治一男患,因嗜酒成癖,而发胸膈满闷,烧灼窒塞,时挟酸上溢,时胃胀痛呕恶,肠鸣,便溏,日行2-3次,遇凉而发腹泻。


舌边尖红,苔根黄腻,脉弦而沉。因久治不愈而寻师求医,析之病情,属肠胃不和,气失枢转。


处方:黄连5g,炒黄芩9g,干姜9g,党参9g,半夏12g,葛根9g,炒枳壳9g,甘草6g,大枣6g。


服药5剂胸膈窒塞消减。方中加煅瓦楞12g。七剂而泛酸已平,便已成形,继服月余。诸症均愈。



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