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酷汽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 > 正文

文章

足尖上的革命故事(足尖上的中国年图文日记)

admin2022-10-08文章106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中国的时尚圈到底经历了什么

琼花第一代舞蹈家白淑湘(右二)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资料图片)

琼花第二代舞者薛菁华表演了经典动作“倒踢紫金冠”。(资料图片)

2021年6月19日,中央芭蕾舞团新一代舞蹈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方社

读了这75个文学典故,便读懂了半个文学史,读懂了沧桑中华

作者:刘晓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4年首演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1961年上映的同名故事片可谓是一对红色经典。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被搬上大银幕,广为流传。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在通过这部经典重温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历程、理想信念和战斗精神的同时,依然可以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和创作高度。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芭蕾舞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革命故事。舞剧在剧情和人物设定上比同名电影更精致,是舞台叙事所必需的。舞蹈中的角色无法像故事片中的角色一样报出自己的身份,过多的人物关系会造成舞台叙事的负担。对于编导来说,需要空运用独舞、二人转、三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因此,选择主要矛盾和典型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琼花与洪常青、琼花与南八天构成了主要的人物关系,为独舞和二人转提供了矛盾冲突的基础;另一方面,苏区明亮欢快的基调与南八天公馆阴郁压抑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为群舞编曲提供了情感背景。

“常青树引路”只是谢晋导演电影中的一个叙事桥梁。洪常青和琼花一起面对通往苏区女兵连的小路,镜头一闪而过。但在芭蕾中,“常青树引路”是剧情的转折点,也是象征意义很强的场景。琼花逃离扶南后,第一次在椰林遇到洪常青和小胖,心理上从警惕、犹豫到接受。最后,在红色女兵音乐主旋律的暗示和对比下,三人一起面向苏区方向。这是琼花决定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时刻,也成为舞剧的经典造型之一。此外,舞剧剧场版的结尾,洪常青被敌人放火焚烧,与此同时,国际歌响起,革命精神在火光中升腾。在这两个场景中,革命精神的感召和动作语言的叙述是统一的,是舞剧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典范。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艺术本体上为世界芭蕾舞史提供了革命性的经验,挑战了西方古典芭蕾的审美,也是芭蕾创作与中国传统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有益尝试。西方古典芭蕾的审美根植于宫廷文化,以系统完善的脚尖技术为支撑,在姿态和造型上有特定的规范。在此前提下,仙女、公主、小姐等形象的塑造和舞蹈技法体现了表里统一,形成了特定的优雅风格。显然,古典芭蕾固有的格局限制了琼花内在的情感张力,优雅的风格也配不上琼花的身份和强烈的表现力。因此,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需要对传统古典芭蕾进行改造。

琼花受伤逃出扶南后,在椰林里有一段抒情的独舞——握紧拳头,各种戏曲动作中的技术翻转,都在宣泄琼花心中的愤懑和仇恨,大范围的动作总能释放积压的积怨。这一切都与脚尖技巧完美嫁接融合,使琼花的形象丰满生动,为芭蕾舞界的女性增添了一个红色的革命形象。

对于古典芭蕾这种强调脚尖和腿部技巧的动作来说,上半身的表现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红色娘子军》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女兵练兵”和“与民同乐”两个场景中,女兵练枪集体舞,女兵练刀集体舞,男式短刀集体舞,帽子舞等。,都加入了符合剧情的道具,在技术上丰富了古典芭蕾语言,也为芭蕾群舞的编排提供了经典案例。以一个女兵持枪向前瞄准的动作和造型为例。事实上,这不仅是对经典脚尖技巧的挑战,还要求演员必须具备脚尖的高超技巧,必须具备持枪的臂力和平衡能力,否则将无法有效地呈现一个勇敢、矫健的女兵形象。此外,在《万泉河清澈见底》悠扬的音乐中,冉冉升起的斗笠舞既传递了军民同乐的美好氛围,又为芭蕾与民间舞的结合提供了范本,艺术风格鲜明。

重温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能不惊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这部剧既凝聚了前期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集体智慧,也体现了中间情感的革命精神。重温红色经典的意义在于,以审美的方式学习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继续前进,不忘初心。

经典回放

芭蕾舞剧《红色女兵》改编自梁昕编剧的同名电影集体创作。李成祥、蒋祖慧、王希贤任导演,吴祖强、杜明鑫、戴宏伟、石万春、王燕乔任作曲,任编导,梁洪洲任灯光设计。这部芭蕾舞剧在创作中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蹈段落和脍炙人口的音乐旋律,其中黄准的主题曲《女兵宋立恩》和《万泉河清澈见底》传唱最广。自1964年首演以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演出4000多场,是中国芭蕾舞史上一座令人骄傲的里程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红头绳,北风吹,当革命故事遇上芭蕾,感受上海芭蕾舞团 镇团之宝 白毛女 足尖上的经典